3月17日报道:自央视评论员钮文新发声,称余额宝是搞坏中国经济的“吸血鬼”、“金融寄生虫”并呼吁 “取缔余额宝”之后,互联网金融面临的阻挠似乎越来越大。
继央行叫停二维码支付后,近日,央行对第三方支付平台又猛然收紧。其中,外界更关注的莫过于这样一个规定:个人支付账户转账单笔金额不得超过1000元,同一客户所有支付账户转账年累计金额不得超过1万元。个人支付账户单笔消费金额不得超过5000元,同一个人客户所有支付账户消费月累计金额不得超过1万元。央行此次提出限制第三方业务,是近5年来首次出现的收紧信号。
同样,这次给第三方支付施加“紧箍咒”也是以金融安全之名。
利益之争?
3月14日,央行 以支付方式突破传统手艺终端业务模式、带来的风险直接关系到客户的信息安全与资金安全为由,叫停线下二维码支付。对于此次传统金融业的监管,有人称风险是假,利益争夺是真。也有人为此点赞,称如若央行不及时出手,可能将引发系统性金融支付风险。
不得不承认,国内线下支付市场前景广阔。有资料显示,2012年至2013年,我国线下支付市场进入井喷期,规模超过2000亿,终端数量超过2000万台。根据专家预测,2014年线下全民支付数据将进一步放大。
但随着腾讯、阿里将互联网金融延伸至线下支付,本是传统银行的蛋糕将被分走。二维码支付的发展,对于传统银行更有价值的个人消费数据会被互联网企业圈去。银行因此会渐渐失去个人理财,消费信贷等领域的固有优势。此外,当线下支付在用户中渗透率提高,中小商家会顺势而动抱住腾讯、阿里等公司大腿,不必依赖银行的收单网络。这时,传统银行更难以获取中小商家的交易数据。最终,银行在小微企业贷款、供应链金融上只能越发无力。
有业内人士称,在传统线下支付业务收入比例中,70%收入归发卡行、20%归入收单机构(主要是银行、银联商务和第三方支付企业)、10%归支付结算公司,腾讯和支付宝的线下二维码支付将会对占有20%份额的收单机构形成直接冲击。
用户为王
移动支付的核心价值在于便捷,而二维码支付可以只在用户、商户和第三方支付之间进行,是移动支付方式中最为方便和容易推广的。支付宝等的线下二维码支付相比于传统需要输入账号、密码以及动态校验码甚至短信校验码,更加方便。只需要在支付页面中扫一下二维码,支付宝等线下支付前面的步骤都可省略。
目前,微信扫码支付的场景包括友宝的自动贩卖机、易迅及线下正在推广的商铺等,而支付宝的扫码场景包括友宝、打车软件、商超等等。有资料显示,2013年底,上品折扣中关村分店接入微信支付,15天内,微信支付的日均交易由2笔增长到超过1000笔;日交易额从70元增长到24万元,半个月的微信总支付交易额近100万元。线下二维码支付的受欢迎度,可窥见一斑。
但不可否认的是,线下二维码本身也存在一些安全隐患。“用户通过手机扫二维码支付,本质就是借助二维码等条码技术将线下支付转换为线上支付,相比于POS专用设备,缺乏起码的交易信息保障,也未进过任何专业的认证。”一位银联风险专家表示。“此外,二维码仅仅是起到身份认证的作用,其风险在于一些二维码包含恶意网址或链接,可能导致个人信息泄露。”
从互联网开始踏入金融领域时,就预示着将会有一场新旧派金融势力的比拼。与传统金融业相比,互联网金融如今又站在了一个新的节点,或生或死。“所有的创新是在逐步向成熟市场靠拢,不应扼杀。”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说,政府需要做的是适度监管,不能以监管为名遏制金融创新。